|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知事嵉龄

知事嵉龄

关键词:嵉龄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隰州寻胜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zd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01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知事嵉龄

张瑞元

作者手记

笔端逸情,心底波澜。这应是我写此文时的真实心态。

稿子写毕,李嵉龄其人其事仍在脑际萦绕:他为人幽默诙谐,且又平易近人;他振作士农工商,与民同忧同乐;他是饱学之士,又是乐善好施之人……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位父母官,能不令人肃然起敬,难怪留得去后思。

自古以来,做人难,做官也难,做个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官更难。按那个年代的标准,李嵉龄应该说尽职尽责地做到了。100年后,一顶三晋著名县令的桂冠戴在他的头上,隰县光彩,盂县自豪。他为历史树起一面镜子,历史为他留下口碑。

由李嵉龄想到,做人是做官的前提,欲做官,先做人。

在做人、做事、做官三位一体中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是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虽然人生境遇不同,但是谁能在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家事国事首重国事、多点书卷气,少点烟酒味、一生做几件利国利民的实事中有所作为,谁就能获得成功,赢得尊重。

隰县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县长苏宪隆,不让自己的妻子在公家锅炉旁边捡煤渣,曾让多少百姓感动地流下眼泪。李嵉龄能粗食淡饭,节俭自持,临别时却把俸禄积蓄捐给隰县,隰人至今不忘功歌来暮,德感去思。这一切,没有修为是绝对做不到的。好人、好事、好官让社会和谐,让生活温馨,让未来变得更精彩。

有人为李嵉龄撰联,引来助笔:

竖一座青碑,千秋镌刻清廉史;

流两行墨韵,百姓萦怀父母官。

人们常说小西天有三宝。哪三宝?一是大雄宝殿的悬塑,二是明版大藏经,三是两副天下名联,其中一副这样写道: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隰县人很少不知道这副楹联的,但提起这副楹联的作者李嵉龄却知之不多。外地游人来小西天很少不抄录或买幅字回去,但在玩味这副天下名联时,往往忽略了它的作者李嵉龄。那么,李嵉龄是何许人也?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景慕、去书写?这正是制作这集专题片的宗旨所在。

还是先从这副楹联说起吧。

作者李嵉龄是三晋著名知事(也即县长)、诗联名家,因为这个原因,在隰县任职时,特意为小西天无量殿撰写了这副楹联。按修辞技巧分类该联属于迭字联,它往回反复,自然顺口,题意突出,用佛字语,喻世上人,涵咏兴长,耐人寻味。此楹联传开后,李嵉龄一联走红,成为山西省近代名楹联家,书法家,诗人。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名联旅行社社长李玉明,曾在《从名联旅行社说起》一文中写到:我和许多人一样去那里旅游(指昆明滇池),正是为好好欣赏、领略孙髯翁那副写滇池自然风光和云南历史兴替的天下第一长联。像我省隰县名胜小西天那副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结甚果;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的楹联,同样使人刻印脑海。我还记得,此联作者姓李,盂县人,是他在隰县任知县时所撰,此人长逝,而其所撰楹联与名胜永存。这就是名联的生命力所在。他把李嵉龄此联与云南滇池《天下第一长联》排在一起,而把晋祠、五台山、解州、娘子关等名胜地楹联列后,可见李嵉龄小西天楹联的韵味非同一般。

一副楹联引出一位学界名士,一副名联认识一位民国名吏。

读了这副名联,可能有人会以文人雅士冠名,其实,李嵉龄虽然擅长诗联,但更钟情于他的职守,因为他是一县之长,县长才是他的正道,在他看来,做不好父母官一切都于事无补。

山西盂县因一座集北国雄奇与江南秀色于一体的中国赵氏孤儿藏匿地藏山而闻名于世,而秀水镇泥河村又因李氏家族文脉绵长、人才辈出而知名。李氏第十四世祖李嵉龄就出生在六科九举俩进士,一辈五县四教官的大家族中。李嵉龄少时家境贫困,17 岁时为生计所迫辍学经商,后靠族人资助得以复学。25岁时入庠,30 岁选为优贡。1908 年,李嵉龄考入太原优级师范学习,毕业后被荐为潞安书院山长,潜心编著《中国历史》上下两册,作为书院教材之一。1918年,考取省政府县知事招聘考试,同年7 月被委任为隰县知事。

王哲士:

我和大家一样喜欢李嵉龄,赞赏李嵉龄,但对李嵉龄的了解也谈不到全面,更难说深刻。由于工作需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县委让我负责县志资料征编,在众多历史人物中,我开始认识了李嵉龄,他是集人品、文品和职守为一体的好知事,在那样的年代,能做到这些难能可贵,他是我县民国年间口碑最好的官员。

在我的印象里,李嵉龄是位文人县长,做事温文尔雅,注重调查研究,爱用比兴说事,多见人文关怀,为人足智幽默。在他身上,有一个极有情趣的现象,那就是联中说事,事中吟联,将庶务与雅兴融为一体,这是常人难以做到和难以比拟的。

李嵉龄来隰县后,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巡行乡村,与乡老攀谈了解情况,并自定每年春秋各巡查一次,私访民间疾苦。他衣着俭朴,单骑一从,几年时间,跋山涉水,走遍全县。所到之处,淡食野味,慰勉勤劳,调解纠纷,禁烟戒赌,惩戒不法,妇孺相熟,争先延请。对诉讼刑事案件,必亲自审问,对民事案件则着重调解,坚持以理服人,使双方释前嫌,消旧怨,重归于好。隰县在旧中国十分贫困,李嵉龄上任后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百姓生活。他严促县农桑局官员下乡,组织农民兴办水利。先后在城川一带修建了水渠河道,扩大灌溉面积;又在曹城村开辟苗圃,倡导植树造林;还在城郊试验种桑养蚕,推广种棉、植麻、养殖禽畜,以改善种植结构。上述举措,在当时的土地制度下,成效显然不会很大,但作为旧时代的一位县太爷,能做到这些,也属难能可贵。

隰县穷乡僻壤,文化落后,百姓识文断字者极少。不识字耳目闭塞,没文化何谈发展?李嵉龄深深感到,治愚昧先从治文盲开始。他把兴办教育作为任职期间的一件大事来办。

旧中国妇女受压迫,女子难入学、入学难。他兴办女子学校,让自己的女儿英棠带头入女校读书。把禁烟禁赌的罚金用来办学,又多方筹集资金,创办了城内、义泉、川口、大麦郊四所两级小学。为培养师资和提高教师水平,在县城国民小学增设了师范讲习所。并多方争取省立第九中学在隰开班,使隰县成为当时河东八县文化中心。清末民初,烟赌之风在许多地方盛行,隰县也不例外。李知事在任期间,严禁吸毒,严惩偷盗、贩毒之徒。为此,曾在城关和各区设立了戒烟所,强制烟民入所断瘾;并改革村政,组织息讼会,强化思想教育;他还亲自到洗心社为绅商和街、闾、邻长及各校师生,进行洗心演讲,劝人们改恶从善,做好官好人。经过几年的倡导和努力,隰县的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

李嵉龄平日生活简朴,清廉自持,没有旧官僚那种奢华和贪婪的恶习。就拿吃饭来说,他早饭窝头咸菜,午饭素菜面食,非待客,厨中绝少酒肉。有一次,夫人跟他开玩笑:你是一县之长,每天玉面窝头充饥,就不怕人家笑话?他笑着回答说:人怕忘本,岂厌粗食!为民上者,只怕老百姓骂自己无能,不办好事,还怕人家说自己吃得不好?即使是过春节,他也不忘节俭,为了表达志向,在厨房贴了一副对联自嘲:舍鱼而去(取)熊掌,割稷(鸡)焉用牛刀。此联寓义双关,以两句现成的典故和成语,略作改动,以,以,反其义而用之,寓庄于谐,寄兴解嘲,显示了他崇尚节俭、与民同甘共苦,乐观对待生活的品格。

王哲士:

生活离不开楹联,楹联离不开生活,这正是李嵉龄不同于常人之处,也是他简朴素心的表露。说起李嵉龄的楹联,更是隰县人的百年美谈。正如开篇所言,他学识渊博,文思隽逸,在隰县任职9 年,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联。百年世事沧桑,斗移星转,他的诗联到底留下多少,恐怕永远没有了确切答案。据李嵉龄之子李宜洲说,他父亲有生之年共写了25 本诗词集,大多在动乱年代失存,现在隰县、解州等地仅存30 余首。据我所知,隰县留存下来的诗联,大部分都是他写给公众的知心话,大家爱听、爱记、也爱传,至今有人仍能背诵。

县衙大堂门柱上题道:

我本不会作官,只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凭这点良心,积些公德;

你们何需告状,深考虑争不如忍,忍不如让,省几文铜钱,过好光景。

以此喻示告状的人许多思考空间,也让旁观者感到亲切可信,潜移默化,用心良苦,竟使息讼观念一度在民众中占了上风。

小西天半云轩联曰:

上上下下,游游转转,无个事请来;

说说笑笑,息息喘喘,吃杯茶再去。

联语质朴无华、清淡可人,既为半云轩营造出舒适意境,又坦诚表白作者平易近人的情怀,难怪百姓亲近。

类似诗联在隰县留传不少,像题县衙办公室联:

治家难,治国尤难;

修身好,修心更好。

题戒烟所门联:

不戒有五等徒刑,千元罚金;

能改则七日来复,百事可做。

题县衙门联:

但有余暇勤尔业;

莫因小事入吾门。

题大雄宝殿联:

此是西天,不是西天,免得水火兵戎盗贼一切灾难;

愿生净土,谁生净土,请问现在过去未来三世诸佛。

题农工银行联:

劳农收天下大利;

惠工树河东先声。

李嵉龄还给仓上许家题写门额: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上诸联,都表达了他文生佛心、与民亲近,勖勉勤谨的意愿。当然,身处旧中国的李嵉龄,自然难免时代局限,即使这样,在当时、当地,他能做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

最近,我们在陡坡乡陡坡村采风时,刘氏后人曾说了这样一件事:当年李知事与刘氏先人多有交往,并题写了刘氏宗祠牌匾一块,此外还题写了不少对板,就是木刻的对联,可惜早已无存。由此可知,李嵉龄在隰县主政长达九年,从他这样一位不惜笔墨的县太爷来看,一定还有一些楹联和诗词散落在民间。不过,面对现存的篇章,回味他的行迹时,眼前不时会闪现一位似官非官、既雅且朴的身影,骑着一头毛驴,顶寒冒暑,翻山涉水,行走在隰县的塬川村铺中;也会闪现出一位翰墨风雅之士,伏案疾书,笔下生花的熟悉身影。这就是一直为隰县人念念不忘的知事李嵉龄,这就是他在隰县留下的一笔人生财富。至于说他煌煌25 本诗词,仅剩三十多首,也着实令人惋惜。还有没有可能遗珠再现天日?

就在我们制作这集电视片时,传来一个好消息,李家后人果真发现了一首李嵉龄的《长歌行》,有人说是在隰县任职期间创作的,但没有公诸于世。这是一首关于草书问题的诗作。不久前,有幸看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郭世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王瑜瑜,于2009 9 10 日,在北京看到李嵉龄先生诗作后这样评论道:李嵉龄先生《长歌行》为专论草书书法之作,旁征博引,贯通古今,俨然一部中国古代草书书法简史。百代名家、荟萃其中,矩矱圭璋,泽被后学。此诗用典细密而不显晦涩,句法疏朗而不露浅薄,风格古朴而不失灵动。谦虚之风可见,坦荡胸襟可窥。洵可跻身山右近代诗文作手之列。其字取法正宗,承王羲之、智永一脉,功力深厚,法度谨严,不乏独出机杼之作,堪称佳作。 

先生诗文为世所知者甚罕,笔痕墨迹尤难寻觅。然断简残编难掩珠光玉色。只言片语足见傲骨之心。百年之后,手泽重现,此先生之灵欤?千载山石,文人辈出,茂制佳篇,不可胜数,然湮没无闻如先生者多矣!若得重见一二,实我辈之幸,亦先生之幸。山石先贤之幸,文化之幸,诸君共勉!

这首《长歌行》诗,用三十二句七言,把一千多年的草书历史和重要的书法家以及草书的发展脉络展示在世人面前,不能不令人敬佩。在诗的遣字造句上也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对每个时代的书法家的评价上,既立意高远,又脱俗立新,既形容得当,又潇洒自如,我们读来既不乏味,又朗朗上口。此诗另一个特点是典故用得多,但不觉其烦,反而使人浮想联翩,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确是一篇难得的撰写书法史的诗作名篇。借此机会,我把诗作附录于后,以期共饱眼福。

为雉三孝廉以其曾父东野先生所临集古草诀及辨疑墨本嘱题作

崔贤张圣各擅长,

鼻祖史游急就章。

程邈作隶媚始皇,

次仲变之喜欲狂。

征车三至空彷徨,

化为大鸟任翱翔。

秦汉代嬗事更张,

诸侯争长羽檄忙。

古书方广费参祥,

势趋简略应时王。

白水真人起戎行,

绵蕞草制犹未遑。

簿书繁缛穷智囊,

伯英兄弟辟门墙。

一笔之书济柔刚,

传奇术者钟元常。

逸少后起掩中郎,

运笔蜿蜒如龙骧。

五体俱备擅名场,

答庚一启独珍藏。

当时纸价贵洛阳,

南宫搜集辨毫芒。

怀仁圣教序于唐,

兴嗣千文集于梁。

独此神妙无以方,

天丝为织云锦裳。

海阳范氏富巾箱,

精心辨疑审偏旁。

措词虽未叶工商,

注脚一一分丹黄。

百代名家萃一堂,

后学奉之为圭璋。

东野先生敬瓣香,

布衣穷老气轩昂。

其时天子重序痒,

试贴小楷至尺量。

英俊穷年傍墨庄,

八法精工六经荒。

先生解嘲夙慕扬,

一贴株守老遂良。

直把管城作潇湘,

临池兴起歌沧浪。

三者兼备韦仲将,

凌云台额孰装潢。

留得此本传缥缃,

今犹见之神洋洋。

黑白分布严井疆,

钩连映带形迹亡。

孝廉室之若琳琅,

广征题跋拜赓飏。

指人有后五世昌,

年甫弱冠荐于乡。

愧我谫陋不足彰,

蟫腹无字搜属肠。

饥号谁寄馈贫粮,

绕屋百回灯煌煌。

昌黎石鼓那敢望,

直将枯李代桃僵。

吁嗟世变几沧桑,

金石多为兵燹伤。

高曾矩矱莫遗忘,

寿之黎枣免风箱。

我今观此得梯航,

莫临歧路叹亡羊。

一首《长歌行》,千年书法史。李嵉龄能写出如此佳作,足见知识之渊博、笔力之敦厚,非家学源远、勤学苦练是不可能的。据《泥河村志》和《李氏族谱》记载,六科九举两进士;一辈五县四教官,这副用数量组合的对联,是盂县泥河村李氏祠堂联,书香门第必然熏陶吟诗楹联高手,李嵉龄有如此造诣就不难理解。

李嵉龄,字峙如,别号大佛山人。山西盂县泥河村人。生于1872 年,1947年去世,享年75 岁。1919 年至1927 年在隰县任知事9 年,离任时,将积薪5000 银元捐赠给当地,作为兴办教育和社会救济资金。隰县人深受感动,集资树功德碑,碑铭:功歌来暮,德感去思。他的事迹成了民国年间晋省各地津津乐道的新闻,在隰县,他的嘉言轶事至今盛传不衰,他的名联为天下游人玩味不休。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191279987 传真: 邮箱:xxmhwz#126.com
地址:隰县鼓楼西南角天天饮料公司院内 邮编:041300
Copyright © 2004-2024 隰县在线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